為文學班介紹戲劇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終於遇上一齣較有劇力的歷史劇。
李察三世為了權力,做盡壞事,做夢也想登上皇帝這張寶座。舞台右上方有張連燈熄換景也看得見的皇座,恰當地表現出,權力慾在主角李察三世,甚至每個觀眾的心目中都是持久覬覦着的。不論莎士比亞為了歌頌烈治蒙(後來的亨利七世)皇室,還是諷喻皇室成員,《李》劇都忠實地反映歷史一個側面,也反映人心的一個側面。人人都有夢想,在實踐這些夢想時,都做過幾千幾萬個決定,而在做這些決定時,往往都用一套道德標準去說服自己,再說服人。這些道理,較為牽強的,就被很多人視為不義,在對頭人心裏,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劇作者的角度也只是一個角度。李察三世被戲劇化地描畫成殘廢、難看、矮小、奸邪,大有貶抑之意;但細心想想,後來取而代之的烈治蒙,仍以上帝的旨意為名,發動戰爭,後來登上皇座,娶約克家族的伊利莎伯為妻,凡此種種,又何嘗不是以滿足自己的價值觀為最終目的呢。
雖然史書沒有真正的客觀,文藝就更主觀了,但有些潛台詞,觀眾還是聽得很清楚的。或許莎翁也是這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