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三國》二

 才說過曹操有忠有義,第二集都狠批他背信棄義。莫非這就是自己解構自己的後現代歷史觀?
  維基是這樣說的︰「總的來看,後現代思維在哲學上抱持一種對於邏輯性觀念與結構性闡釋的「不輕 信/懷疑」的態度。這種態度導致其本身對於思想、事物以及外在感覺的願望缺失,因為在後現代者看來,他們的思考無從依靠,他們既不肯定歷史的經驗,也不相信意義的本源及其真實性,對未來更無所希冀。」
 曹操逃命到陳留,路過一個鄉里呂伯奢的所在地,得到對方的收留和善待。曹操卻因為多疑的性格,在呂氏外出沽酒時,以為對方的家人,計畫謀殺自己以換取朝廷賞金,決定和陳宮先下手為強,在呂氏家園大開殺界。後來他們發現原來只是一場誤會,錯殺無辜,遂決定亡命。人算不如天算,途上他們便和呂伯奢碰個正着。怎麼辦呢?逃?騙?殺?
 曹操還是(傳統的)曹操,就是殺。
 經典句子,也是曹操的(傳說)哲學︰「寧教我負天下人,非教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很奸,很卑鄙,有違仁義之道,不得民心。
 不過,也不得不理解,這是一種兩難局面的判斷哲學。也不得不明白,在極權政體底下,要爭上當權位置,在我和他對立時,唯有選我。簡而言之,要在當時這個法制失衡,人性悖逆的亂世,要幹大事,唯有這樣。陳公台看在眼裏,很不是味兒,可是也不能斷言這是全錯的舉動。

看三國,學國語
 「教」字在「寧教我負天下人,非教天下人負我」中是「使」、「讓」的意思,讀jiao1。就如唐‧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中的教字的意思一樣︰為了不黃鶯啼叫,吵醒妾的好夢,便打那枝上的黃鶯。「使」、「讓」極端一點,甚至是「准」,套至曹操的話去,就是「寧願讓自己負天下人,也不容許天下人負自己」了。

網圈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