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中學至大學時期都很喜歡李煜,現在越讀越覺得後主詞的意境比較一般。以這首相見歡為例,首句登樓的意境,十分常見,登山登樓登高的形象由詩經開始早已有之。梧桐、秋、涼、冷月等也在唐詩裏發揮窮盡。最突出是把「愁」形象化地變成可剪斷卻剪不斷的東西,可是應聲而響的是李白的「秋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最後一句更加低級,寫「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如同「非筆墨可以形容」一樣缺乏力量。
 可取的,大抵是圓滿地把各種意境拼貼得十分美觀,而且由「無言」開始,就觸動眾寂寞讀者的神經。當然,李煜的身分也令作品的價格提高。文學史上,總把李後主作品分成前後兩期,以亡國被虜為界;前期被指浮薄,後期被指深刻。一個皇帝,終於覺悟,文人看他的作品終於盼望到這種意思,作品忽然符合讀者的心理需要。當然,在那時代,有這種意思也是劃時代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十五〗裏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這種作品集各家之成,大可作為初中(初三吧)的學習材料,再高一級,也似乎略嫌稚嫩。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前度

 周怡和作家男朋友阿樹分手之後,重遇前度男友陳均平。當時陳和阿詩正在戀愛。阿詩竟然憐憫周怡,駕車幫周怡找住處。到半夜仍然未有着落,陳均平請周怡回家暫住,阿詩站在正室的高度,自然樂意招待。
 故事怎樣發展,不用說也知道。
 平凡的故事總有全新的編寫方法。電影着力寫「重遇前度」的感覺,和「前度」對一個人感情生活的影響。對正在戀愛的陳均平而言,影響顯而易見,就是心如鹿撞、心猿意馬、心弦亂撥,從此水波難平。
 電影有幾個十分精準的設計︰1. 阿詩問周怡,認識了陳多久。周怡漫不經心道︰六年。說罷才知失言。大家不說自明,六年在現在戀愛而言是難以匹敵的。也由這句六年開始,阿詩心中起了芥蒂,電影開始見張力。2. 當阿詩發現陳手執周怡的耳環沉思時,心知關係已臨終點,兩次擦地板(收拾爛攤子)、以性愛留住戀人、和爛膠水杯的意象,都有效地表現阿詩大意失荊州的無助和徬徨。3. 陳均平在未能找回周怡的情況下,決定和表面上相好無事的阿詩分手,也是合情合理的。這種合理,就連角色阿詩在陳拋出第一句「算了吧」已經意會得出,眼淚立刻流出來。
 也說說周怡。對一個正在單身的人來說,前度就如一股陰霾,驅之不散。雖然電影着力突出陳均平的地位,可是那個向佐飾演的黑道人物和那個作家阿樹都有相當分量。說明周怡在不斷檢視自己的戀愛足跡。人在這個時候往往胡亂總結一些失敗經驗,還往往提出許多無謂的為甚麼。周怡心想,自己只希望有人聽自己說說話,不過分吧。幸好在這個懷疑自己的時刻,身經百戰的媽媽出來主持大局,向周怡說一句「去旅行不用人陪伴也可以去」。女孩子此刻明白,自己的價值不是體現在一個男朋友和一段關係上;便輕盈灑脫地離開。
 不得不讚飾演周怡的阿嬌,願意完全揚棄Twins時代的故作低能兒,以一個相對成熟的形象(甚至語氣)去演繹,這樣就行上正路了。本片的角色情緒起伏很多,三段不同年紀不同的戀愛取態,難度頗高,阿嬌卻拿捏得挺準確的,阿嬌和導演都應記一功。以前看過《公主復仇記》、《破事兒》到今次的《前度》,看來阿嬌已奠定了愛情小品的票房保證。忽然想起阿嬌的許多前度,張柏芝、鄭秀文、楊千樺……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近日啟言想利用「梧桐」創作,卻不知梧桐為何物。
以下轉引一篇文章︰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5-17]
古典瞬間‧宋詞裡的梧桐樹

--------------------------------------------------------------------------------
■豐子愷漫畫



鄭勝玲


 大凡喜歡宋詞的朋友,對宋詞裡的梧桐樹都不會陌生。如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賀鑄的「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鷓鴣天.重過閶門》);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聲聲慢.尋尋覓覓》);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更漏子.玉爐香》)等等。從這些詞中不難看出,梧桐大都和冷雨淒風相「依偎」。

 宋詞裡詠物的內容很多,如荷、梅、松、竹、蘭、菊、楊柳、桃花等等,或詠物寓人,或托物寄情,大都取或褒或貶為寓意,惟獨梧桐,單單是為了陪襯冷雨,確切地說,是襯托主人公百轉柔腸的情緒而生長於宋詞裡的。攝取梧桐細雨畫面的大都是些驛站的旅人、被貶的官宦、閒愁的怨婦、失意的文人。他們心中鬱結的愁悶,空虛無聊的心境,漫無邊際的悵恨,都是通過「梧桐細雨」這一引愁之媒來完成的。在淒冷的夜晚,雨滴像傷心人的眼淚,撲撲嗒嗒落到梧桐葉上。一滴二滴、三滴五滴,時疏時密,淅淅瀝瀝。從清晨到黃昏,從黃昏到清晨,「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是誰陪伴著這冷雨和長夜呢?是單衣薄被擁衾而坐的傷心人啊!

 說到這裡,自然就扯出了另一話題,詞人們為什麼選擇一種並不常見的樹種作為冷雨的陪襯物呢?以我猜想,或許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梧桐可寫作桐、梧桐、梧桐樹,它們可以單獨成立字、句,這在有詞牌約束的詞裡尤為重要。所以就有「缺月掛疏桐」,「梧桐更兼細雨」,「梧桐樹,三更雨」等詞句。二是可能因為梧桐樹名譽好。常言不是說:「有了梧桐樹,能招金鳳凰」嗎?也許詞人們認為,只有這高貴的梧桐樹才能和宋詞匹配。

 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梧桐樹較榆、槐、楊、椿等樹種幹高葉闊,雨滴落上去有回聲,有韻律,有節奏。不像榆、槐等小葉樹種,雨還沒落上去,「刺溜」就滑了下來。雨小了聽不到聲音,雨大了「嘩嘩」響成一片,哪裡還有什麼韻律和節奏。

 我想這個解釋或許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知道,芭蕉也是大闊葉植物,所以就有「雨打芭蕉」這一美妙意境的運用。但芭蕉生長在南方,大都生活在北方的詞人們不常見,也就不常用。李清照逃亡到了南方後,寫過「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名句,同時也寫到了芭蕉:「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

 我們雖然不是旅人,不是怨婦,在這個熱熱鬧鬧的時代,也沒有時間去「閒愁」。但「梧桐細雨」的意境還是能深深打動人的,這也正是婉約的宋詞具有的藝術魅力所在。可惜我們的窗前沒有梧桐樹,什麼樹都沒有,只有水泥牆和廣告牌。
--------------------------------------------------------------------------------------
另一篇︰http://majin.u111.net/xd2/brcz/br13.htm

梧 桐

㊣本人出租/文


很久就想寫關于梧桐的文章﹐可惜一直以來找不到更好的文字來表達梧桐花的無華﹐於是一直到今年我朋友寄來了結婚照片﹐背景是梧桐花開﹐才從新翻起已漸漸模糊的記憶。

在我這裏﹐梧桐是少見的。當年在去濟南旅遊﹐借居山東大學朋友家時﹐發現了淡紫色的花﹐朋友告訴我﹐這就是梧桐花。第一件事情居然是忘記了先去豹突泉和大明湖﹐而是拿起相機﹐把鏡頭對准了梧桐樹。

有人說過﹐紫色是梧桐花﹐點綴在一樹綠葉裏。在遠處﹐總是最顯眼﹐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我喜歡梧桐花﹐早春三四月﹐萬花競放時節﹐梧桐花卻在和熙的陽光下﹐孕育著花壘。等萬紫千紅的花過去了﹐才用它那的紫色﹐開出一樹的燦爛。紫色﹐在中國文字裏﹐代表了祥和﹐一副姍姍來遲的樣子﹐三月底﹐才開始綻放﹐在北方﹐也算是比較早開花的﹐呵呵……當繁華盡退﹐梧桐花依然綻放大有“花落色不凋殘,天上地下,真個是緋紅一片”的氣勢。

於是﹐就這樣認識了梧桐。在窗前就是一棵很大的梧桐樹﹐在那個時候以至到今天都不懂如何欣賞花花草草﹐只是知道挑燈夜讀的晚上﹐梧桐花香趁月色來臨﹐薄霧將至之時﹐也悄悄的飄來﹐淡淡的﹐讓人同時感到沉睡的香氣﹐彌漫了我整個小小的書房。早春三四月﹐在寒意尚有一絲未褪盡的半夜﹐將香味散發到極點。靜下心來﹐上網搜查了資料﹕梧桐樹,屬蘇木科鳳凰木屬的落葉喬木﹐又名鳳凰樹、鳳凰木、火樹、紅花楹。開花時間為三月底四月初﹐和白花齊放相錯。有人說它是由於生長在澳門的鳳凰山而得名(鳳凰樹),其實梧桐樹原産於非洲,只是由於葉如飛凰之羽,花若丹鳳之冠,故取名鳳凰。梧桐樹適宜種植在行道、公園、水濱、庭院等處,是綠化、美化和香化環境的風景樹。

梧桐花盡可能的留到最後綻放﹐但在夏天知了的催促下﹐梧桐花也不舍的謝了﹐用它翠綠的葉子迎接了夏天的到來﹐帶入另外一個涼夏。

備注﹕納木錯说﹐在我印象中﹐無論如何也和鳳凰樹扯不上邊﹐因為我們家里叫鳳凰樹的是另外一種植物。

網圈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