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中文急救》︰寫作︰自製「詞語簿」—猛烈進攻寫作卷的30分

有家長問,為甚麼我們沒有向學生派發一本「詞匯大全」之類的大補丸。這位家長甚有見地,明白學生的詞匯貧乏,影響語文表達之餘,也因此難以提高作文的分數。
就這樣發一本給學生,十分容易,不過肯定沒有甚麼效果,原因是︰一,學生沒有興趣死讀脫離了文章的詞語;二,生吞活剝,不易消化,學生難以妥善運用。
精研詞語是絶對有需要的,不過「詞語簿」要自己做!

前提一︰詞語簿裏面的詞語,都是提取自曾閱讀過的文章。閱讀文章越多,詞匯簿的質量越高。
前提二︰詞語簿是每個學生自己做的。原理是︰學生為甚麼會選那個詞,有其非常個人的原因。下面會談及選詞的原則,讀者將明白,每個學生手上的那本詞語簿,是最適合他自己的詞語簿。

***兩大選詞原則***
一、陌生度(學生認為陌生就陌生)
二、常用度(學生憑自己的語用經驗猜想)

兩個原則要平衡,陌生度和常用度都相對地高才收錄。
舉例︰「沉默」這個詞,不陌生,但很常用,不收。
舉例︰「木訥」這個詞,陌生,而常用,收!
舉例︰「瘦削」這個詞,不陌生,但很常用,不收。
舉例︰「清癯」這個詞,陌生,而常用,收!
舉例︰「騞然」這個詞,陌生,也未必會用,不收。
舉例︰「凌遲」這個詞,不陌生,卻不常用,也不收。
有一種也可以收錄,就是常聽到過,就是不會寫,例如「憂鬱」、「耿耿於懷」、「重蹈覆轍」、「捉襟見肘」等等,同樣符合「陌生度(寫)」和「常用度」俱高的原則。
強調,常不常用,陌不陌生,是詞語簿的物主自行決定的。關鍵是他要用心選擇,旁人那怕是老師父母都不能說三道四,因為這是最適合該生使用的。

***使用方法***
1. 每天(最好)(初中生每星期做一次也不為過)閱讀一篇詞匯量豐富的白話散文。(閱讀材料請向老師咨詢)
2. 從中提取14-20個生詞,記錄在「詞語簿」裏,最好同時記錄音、義、用法和例句等。
2. 再從中精選7-10個生詞,用螢光筆標示,在最近一次寫作功課裏「膽粗粗」試用。用錯了,老師一定會告訴你,用得好,考慮下次再用。為甚麼是7-10個?第一,負擔不用那麼重,習以為常最重要;第二,目標為本,寫作卷考生一般寫作一篇大約一千字的文章,有7-10個運用良好的生詞,平均分佈在整篇文章裏,足以令閱卷員刮目相看,打一個好的詞匯分。
3. 下次再閱讀另一篇散文,又選14-20個生詞。現在「詞語簿」裏的詞匯量已達28-40個。
4. 在這28-40個生詞裏,還是挑選7-10個「佳麗」。這是一個精益求精的過程,還是覺得好的詞匯,照選可也!甭管老師看膩了,向他解釋,你偏愛這堆詞;相反,試用效果欠佳者,立刻淘汰。例如「憂鬱」,已經記得怎麼寫了,用出來也沒有甚麼力量,便讓它坐冷板凳,換另一大將上場。
5. 選秀,試用,選秀,試用,周而復始,學生將獲得一批常用而經過考驗的詞匯,直到DSE的一天,派它們上場,展現台上90分鐘。

**注**
1. 7-10個只是一個「保三」的要求,如果進展良好,可以適度加碼。
2. 以上各個步驟,攻考試奪分數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可培養出選詞用字的真功夫!
3. 以上的方法,我試用過很多次,多數學生可以令下一篇作文脫胎換骨,越高年班越明顯。也有失敗案例的,有些學生閱讀時不認真、選詞時不嚴謹、沒有持之以恆地在功課裏應用、過幾天詞語簿也不見了……仍然沒有效果的。


************文言文也可通過做「文言文詞語簿」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分另一本簿做。由於原理相似,筆者不開另一篇文章贅述了。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中文急救》︰口語溝通︰第一個問題是「為甚麼有這個問題?」


 「口語溝通」時,學生普遍出現東拉西扯、不着邊際、推論不完整、說理不周詳等問題。這往往是難以達到3級的原因。

 出現這個現象是因為學生太習慣「作文」;而「作文」太習慣用「腦圖」來激發對「命題」的聯想;而這些聯想,往往是浮想聯翩,未存在因果邏輯關係,也不等於考生已具備說明這些意念的能力。

 所欠缺的是組織意念和默念(在心裏練習說明)的過程。作文的準備時間,根據經驗,最多可以延展至半小時,可是口語溝通只有十分鐘,所以,思考方法應有不同。


 今天先談「前提」。前提是提出一個理由的先決因素,是因為有了這些因素,所以確立往後的談論空間和指向。這樣解釋,學生通常不明白,換一句話說,就是「為甚麼有這個問題?」。我建議,首輪發言,大家即便努力處理「為甚麼有這個題?」就可以了。

 譬如說︰現在政府要向每一名DSE考生派發一個蕃茄,你同意嗎?

 為甚麼有這個(荒謬的)問題?

 考生營養不足?蕃茄有甚麼營養素?是不是只有蕃茄才可以提供那些營養素?

 考生是甚麼人?有甚麼需要?考生有多少個?資源是否足夠?派、不派、派一部分的優劣各是甚麼?

 政府的功能是甚麼?


 只要逐個問題處理(說明)好,莫說首輪發言,連往後的討論都可以有條理地發展下去。


 對比真實的考題︰「有人說︰大學教育應該普及。你同意嗎?」

 為甚麼有這個問題?

 有這道考題,可能因為︰現時大學教育不普及,有人怨聲載道?有人失業?有人薪水低?城巿發展慢?人民素質低?……

 大學教育(高等教育)的功能是甚麼?令人的素質從哪幾方面有所提升?沒有大學教育,是否提升不了?

 學生有甚麼需要?大學教育滿足他們哪幾方面的需要?除了學生外,是否也滿足了其他人的需要?每年考大學的學生有多少個,資源是否足夠?假設足夠,有沒有反效果?

 投入資源或回報,可能是大多數人關心的問題,可多些學生修讀大學課程,和金錢收入,有沒有正相關?

 資源是否一定由政府支付?調動民間資源、用者自付,資助大學興辦自負盈虧的課程,讓想讀大學而有相當能力(成績和金錢)的學生入讀大學,是否可行?


 想出這些個問題不是空穴來風,不需驚人的神力;只需始於解釋題目中的重點字眼,想想為甚麼有這個問題,訂立前提,鎖定論述的方向。問題自然一個接一個地衍生;終於踏踏實實回答這些問題。

 能夠走穩這一步,已經有妥善溝通的條件了!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中文急救》︰閱讀卷︰貪快是死路一條!


羅氏閲讀法

此乃處理白話文篇章的步驟,意念來自羅氏,故名之為羅氏閲讀法。

理念一:白話文一篇,限時約50分鐘完成;如分拆成兩小篇,每篇限時25分鐘完成。而本閱讀法旨在盡用時間,而不是為了儘快完成。一般提早完成的考生,只能乾坐,最多只是修補一下缺漏戓錯別字,甚少能發現閱讀理解上的重大錯誤。所以,提早完成,沒有甚麼好處。

理念二:文章可以包含許多層次,中學的篇章起碼包含表裏兩層,傑作如《岳陽樓記》、《前赤壁賦》等,可多達三個層次以上。閱讀理解能力越高的學生,可以讀出,或意會文章的多種含意,甚至聯想到自身生活。這樣的考材,亦可以分辨考生的高下。因此,設題的時候,多數要求考生抽絲剝繭,體會作者「深層的」寫作意圖和「巧妙的」寫作手法。故此,題目有時故意誤導考生,根據一句看似普通的表達,問考生這是甚麼意思,考生稍一不慎,就誤墮陷阱;也可能根據作者一個隱喻、一句反話、一個寓言、一首絶句……,問考生這是甚麼意思,倘若考生沒有吃透上文下理,就隨時中伏。

理念三:熟識、掌握考材後,答題是相當快捷準確的;否則,如要上下查找,左思右想,反而慢。

 

前提一:此步驟須經反覆訓練,直至熟練,方見成效。

前提二:此閱讀過程中,須用筆不時圈點,書寫提示符號,以便回頭參照。

前提三:文無定法,因事制宜。此步驟可因應情況省略一兩步,當然,省略越多,掌握程度越低。

前提四:時間運用是緊張的,然而,如果理解方向錯了,可能會全軍覆沒。此方法相信,一開始下筆作答,大局已定;最後即使做不完,所失的分數有限。
**************************************************************************
 

第一步:看題目。﹙考生對文章的第一印象,必須準確。題目基本上就是主旨中的主旨,萬「試」萬靈。不過,DSE卷的题目,藏在文章末端右下角,容易忽略。﹚

第二步:細讀首、尾兩段。﹙無論文章怎樣花巧,這兩段都要比較明顯地表達觀點。首段重引領揭示,末段重重申歸納。﹚

第三步:速讀﹙除首尾段外﹚其他各段的首、尾兩句。﹙以句號為一句。理同上,每段首末兩句用以揭示和歸納段意。由於仍然處於理解輪廓階段,只須速讀。﹚

此時,完成了三步,應該只消耗少於5分鐘。

第四步:略讀問題。(只求獲得印象,20秒內完成)

第五步:細讀全文。﹙平心靜氣,中速,從頭到尾閲讀,打記號,畫段落。不要超過6分鐘﹚

第七步:細讀問題第一題﹙如此類推﹚。﹙確認問甚麼﹚

第八步:回頭在文章裏細讀相關段落或句子。﹙強迫自己再讀一次﹚

第九步:作答。﹙平均有兩至三分鐘答一大题,足夠了。心要細,書寫要快。字體美觀在本卷不是太重要﹚

 

不喜要插,不明要問。旨在追求完美的做卷方略。[温刚1]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中文急救》︰閱讀理解︰先看題目,就有眉目?

文章內容︰

「與你無關。」(節錄)
「我所得的利益與你無關。」(節錄)
「沒錯,公司的資本是你的,不過,我所得的利益與你無關。」(節錄)
「沒錯,公司的資本是你的,不過,我所得的利益與你無關。一人做事一人當,這件事,我一力承擔!」(節錄)


題目︰兒子向父親說「與你無關」這句話,是甚麼語氣?

A. 生氣
B. 挑衅
C. 傲慢
D. 激昂
E. 嚴肅
F. 輕率

以上的題目和答案乃胡亂創作,看倌不用認真回答。文章就是這樣,多看一句,少看一句,意思已經大有不同。同學試想想,如果開卷後先看題目,再讀文章尋找答案,所尋找到的答案,有沒有把握?

有些老師教學生先看題目,讓心裏先有點眉目,回頭讀文章時更得心應手。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只是,要符合以下條件︰
1. 題目問及資料性問題(「甚麼」、「怎麼」、「誰人」等);
2. 題目問及文章的表面意思(而文章不包含深層含意);
3. 考生不會先入為主,被題目左右判斷。

不過很可惜,DSE的閱讀卷不符合上述條件︰
1. DSE閱讀卷需要有很高的判別能力,把精英判別出來。題目所考查的,不可能只是簡單的覆述能力。
2. 承上,為了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題目一般問及文章的深層含意。為了方便設題,考材文章的寫法,一般包含「表面」和「深層」兩重意思。寫法或採「先破後立」、「故弄玄虛」、「今昔對比」、「以樂寫悲」、「類比推理」、「寓言說理」等別開生面的手法。以這種材料命題,考生不反覆前後參照,也難準確理解主旨。
3. 考生為18歲的青少年,也是常人一個,先入為主也很正常。看罷題目,回頭找答案,以為可以更聚焦;誰不知焦點太小,也缺乏上文下理的推敲,往往被狼一般的奸猾題目「跣一鑊甘」。

請循其本,踏踏實實把文章吃透,閱讀時間雖然長了,但是做卷時間短了;即使最後做不完,前面的答中率高,要拿3-4等,只有這條路。下次談做閱讀卷的步驟。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中文急救》︰作文不想做二等公民?

寫作是一種能力。雖然它經常背負着「文以載道」、「情真意切」、「經國大業不朽盛事」的重擔,可是,由執筆書寫、遣詞造句、提取資訊,到布局、謀篇、審美、篩選等等,無一不是技能。正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只要是技能,必然可以經操練而熟習。

DSE中文作文由2等到3等,好像困難重重,考生驚慌失措,去坊間補文化、買筆記、背名言、記修辭……可謂藥石亂投,方寸盡失。如果你長期是2等公民,文化內涵有那麼容易掌握?名言哲理有那麼容易應用?背一兩個修辭格就可迷惑閱卷員,讓他們給你一個3等?

 我勸考生踏踏實實,寫好每一個字,煉好每一句,表達好每一個小意念。要知道,做到這三步的考生,其實不多。至於怎樣才能做到?我認為沒有好的寫作「狀態」不能為!

 要培養寫作狀態很簡單︰每天抽出十五分鐘,計時,拿起筆(或打開平板電腦),狂寫;想到甚麼寫甚麼,甚至談不上「想」,即便意識不太成型,讓自己寫出來,十五分鐘完結,必須停止,保存實力,有言而未盡者,翌日再續。

 目的只有一個,保持寫作狀態。

 注意事項有三︰一、「架生」要齊備方便,筆、本子、平板要隨身攜帶。二、「每天十五分鐘」,關鍵詞是「每天」。只要做得到「每天」,保證2升3。三、可以告訴一個/些朋友,你有這個計畫,或將每天寫的東西上載到公開網站,讓「契約」幫忙督促自己。不過記住,無人需要批評(包括自己),即使有人批評,大可一笑置之,因為自己內心知道,這不是文章,只是練筆。

 今天是9月1日,中六的同學仔,不想做二等公民?來得及!

利申︰這個方法是陳慧老師在一個工作坊上講述的(她稱為「二十分鐘寫作練習」),我遵行過,認為十分有效,希望香港學生得益。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詩鈔︰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喜劇演員》 胡桑譯

喜劇演員


首先,我們的愛會死去,哎,
兩百年後,
至少,我們會再之相遇。

這一次,在劇院中,我們由一對
喜劇演員扮演,
他和她,公眾喜愛的演員。

只是一齣小鬧劇,夾雜着歌聲、
行話、玩笑,以及終場鞠躬,
一場具有風俗特色的喜劇雜耍,
差點震塌了劇院。

在舞台上,你將無休止地
取悅他們,戴着領結,
以及小小的嫉妒。

我,愛的愚蠢人質,也會如此,
以我的心、歡樂、王冠,
然而,我的心碎了,快樂逝去,
王冠跌落於地。

聽着笑聲中響亮的疊歌,
我們相聚,又離別,
七座山,七條河,
增加着我們的痛苦。

假如,我們不能擁有足夠的
絶望、憂傷,以及這一切,
那麼,高傲的言辭將會消滅我們。

然後,我們起身,鞠躬︰
希望你們喜歡我們的演出。
所有的贊助商,帶着妻子,
將鼓掌,起立,離去。

他們重返生活的牢籠,
那裏,愛的老虎偶爾將會盛怒,
不過,這隻野獸已太馴服,不再咬人。

我們將把那些古怪的人留在門外,
那些頭戴愚人帽的蠢貨異教徒,
我們傾聽小鈴鐺的響聲,
日日夜夜。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Three Tall Women三個高女人by Edward Albee

在媽媽準備入院的日子,看到《三個高女人》,實在令人安慰。雖然結語不是太吉利—「最好的時光就是死去那時後」—可是對於惶恐終日的人來說,這句話,是善意的。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Equus

 只能買到加場的票,好處是可以先聽一下別人的觀後感,壞處也是聽了別人的觀後感。問題是大部分的話題,都集中在脫得多不多上;如果真的只有這些可說,劇團一定覺得很失敗。
  故事大概講述一個戀馬的少年一夜間用蹄勾刺盲六匹馬的眼睛,他被送往一個心理醫生的診療所接受治療。心理醫生為了診治他,逐步剖析少年的內心,發現少年的成長、信仰、社會環境,無一不影響着他,導致他這次的非常舉動。
 父母輩對少年的影響是巨大的。父親是個偏激的無神論者,母親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二人對少年的教育,令他的靈魂不再自由。父親反對資本主義社會,甚至認定看電視嚴重毒害小童的心智,對少年的一切都要過問,自己卻偷偷去看色情電影而自感羞恥;母親事事本於聖經,連孩子的性教育也說「要得到神的允許」。可見所謂道德,嚴重限制了少年的個人意志,罔顧他成長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一次騎馬的經驗,令少年深愛上馬;也由於父母狠狠地把少年從馬背上扯下,令少年從此不敢再策馬揚鞭。
 少年膜拜馬,享受奔跑時的暢快;心理醫生羨慕少年,佩服他敢作敢為。
 心理醫生明白到這一點,心裏生出龐大矛盾︰那麼,是不是所有思想都干預自由意志?「我在這裏幹甚麼?」
 「為甚麼人會將兩件毫不相關的事情扣連在一起?」「慢慢你連自己吃了甚麼也不知道」「我們有很多令人講真話的藥,Panadol是其中一種」……這種台詞,在黃秋生的嘴巴裏說出來,不知為甚麼,自然有政治諷諭的感覺。黃秋生還是不要說這種台詞了,不然角色很容易變成演員,觀眾抽離了就難以投入。話說回來,黃秋生的演技的確爐火純青,收放自如。心理醫生一角,雖然冷靜理性,卻不停變化。由一開始勉強接管少年,到逐漸認識、同情、妒忌少年,以致到最後受到少年行為的啟發,反思自身,反思人生。
  在演法上,筆者認為一開場醫生從律師朋友口中側聞少年一事這一情節,可以向「不想接收少年」這個行動方向傾斜多一點,不然這個前因太長而沒有戲,觀眾很快失去興致。
  張敬軒的演技由劣評到好評,可以想像,他在這麼多場的演期中一定有許多進步。不能否認他是傾情傾力演出的,單是這一點,應該給予掌聲。不過,的而且確,少年一角的發揮空間可以更大。由被箝制思想的小童,到個性解放的野馬;由對所有成年人不信任,到對醫生生出戀父情意,張敬軒都沒有演盡。最起碼,他絕絕絕絕絕不應該把少年演成五歲的白痴,既演得辛苦,效果也不好。不知這是演員還是導演的選擇。劇本要呈現的是一個有思想,而且是純潔化身的十七歲少年,即使難演,大可遷就演員,演一個廿多歲的失常者,而不是一個五歲的白痴。
  在馬背上性高潮,相信是劇本裏相當重要的象徵符號。要令觀眾切身思考個人心性和社會意識間的矛盾,那些戀馬(小金子)的瘋狂和馬槽裏的(偷)情戲,如果不能刺激衞道觀眾的性欲,便不可能同情少年,更不可能進一步思考主題。因此,全裸不全裸,選擇的空間應該不大。
  原始民族音樂、掌控情緒的聲效、陰森可怖的燈光,都屬一流;演馬的舞蹈也恰如其分,不演馬的時候在背景起哄營造輿論壓力的意境等,導演的功力在這些地方也都可見一斑。
  場景的樑柱太多了!本來不是問題的,「工」字鐵也幫忙呈現工業社會對人性的壓榨,但是場地是三面台,坐在側面的觀眾,超過一半的時間都看不清楚演員;演繹時也設定正面觀眾為演出方向,竊以為導演絕對可以加以處理,在不傷害戲的表現力的前提下,滿足更多觀眾。。
  總的來說,這是一場精彩的表演!由引介劇本到激情演繹,可得見劇場人的誠意,值得支持!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三生三世—聶華苓

我覺得一個忠於寫作的人,他一個是對語言有興趣,然後就是對人有興趣,又對文學有興趣的話,那就很自然地會創作了。—聶華苓


這部電影,除了拍出了聶華苓的一生,也拍了現代中國人的狀態。她說︰二十世紀中國人的狀態就是分裂。自已在台灣是大陸人,在美國是中國人,在中國是華裔美國人。

其實,甚麼時沒有這種分裂?

大陸仔、英治香港人、中國人、中國香港人、香港人……

這電影有另一部分令我很感興趣,就是IWP愛我華國際寫作計畫,那是Paul Engle,聶華苓的丈夫辦的團體。小時候讀白先勇的《驀然回首》就聴聞過這個神祕的組織。原來,原來這些前輩都有個共通點,就是都來自被壓擠的國家。原來,原來,那批作家,包括一些中國作家,都那麼寂寞,我完全明白《驀然回首》了忽然。實在太有意思了!這鼓勵了我要辦好書會、詩社的念頭。

希望更多人可以分享到這部電影。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Twelve years a slave被夺走的十二年看罢

奴隶制度废除多年,歧视和剥削却未有停止过。我们经常用今天的目光去怜悯从前的人,站在道德高岗上同情当时的弱势社群。然而,当消费主义继续横行,买车买时装买电子产品成为生活常态时,又有没有注意到不少人为这些新奴隶主付出了血汗,却未获得公道的报酬;同时,不知为何阶级的优越感随处可见,外佣被欺侮时有所闻…大自然被破坏、城市原居民无法置业、教育产业化、公共空间缩窄……在我们身边,自然而然,同呼同吸,活生生的欺压,却永远没有当代人注意。人是否总要到后来才醒觉?
还记得那个奴隶主说:我没有罪,人有权处理自己的财产。这和现在有人说:我辛苦赚来的钱,有权花掉,换来更舒适的生活一样,听起来合情合理。

华尔街狼人看罢

。。。我在想马田不可能拍这样单薄松散的戏。。说一夜致富一夜致穷,有甘耐风流有甘耐折堕,对美国梦的质疑?对贫穷问题的反思?对贪婪人性的批评?。。。
如果要帮他想,可能他想拍一个没有情的世界。最后没有人成功,也重新进入循环怪圈。不过恶性循环结尾是马田电影的常格,也没有什么惊喜。
当然,演员的表演,导演控制的场面是精彩的,三小时不觉疲倦。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如此長江滾滾流

我們到底要選擇甚麼?人還是制度?無疑,有這個權很有意義,起碼後來者會思考前面這個問題。但如果「不會」呢,還有沒有意思?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我們要改變人去遷就政策,還是要改變政策去滿足人?人的生活到底因甚麼而滿足?就當我們不是要選一個人,那麼我們是不是去選一個黨?一個黨是甚麼?就是一種思維?一種偉大的理念?抗衡的力量當然很重要,但抗衡力量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有希望。經歷過幾千年歷史包袱的人到底還有沒有希望,如果有不少人心裏都很折衷的話,這個所謂希望的力量也不大,那麼抗衡的力量也不大。是不是這樣?

網圈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