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明明點了「米」嘛,怎麼來了「米粉」哪?

 在深圳金悅軒吃飯,旁邊的一家五口忽然開罵。
 女人︰「服務員,你這是甚麼?我們點的是米呀,怎麼來了米粉呀?你看嘛,這裏(點菜單)明明寫着米,我這個吃不了,你給我退掉。」
 服務員︰「這個(一大盤)炒出來不好退……」
 女人︰「你叫你經理來!」

 一時間,整個包房裏的三桌人面面相覷,靜了下來,雖然不以為然,也儘量減低興致,免得再度刺激已然七竅生煙的這家人。
 友人見識過外國文化,對這種不「反求諸己」而大行消費者大晒主義的中國人很是不滿,經常大發牢騷。
 我認為兩方面都有不着。
 消費者由劉德華的「今時今日咁既服務態度點得架」開始,不停強姦服務員。那個廣告是要求服務業界提高服務水平;卻成為眾多消費「老闆」的翎箭,從此號令一眾「賣奴」,可憐哉!這個家庭,很有可能是北方遊客,而且很少來廣東旅遊。「米」就是「米粉」,「飯」就是「飯」,我們絕不會搞錯。在北方,「飯」也是「飯」,不過平時把白飯稱為「米飯」,就這樣看到點菜單上的「米」就聯想到「米飯」,結果來了「米粉」,大失所望,便堅拒不吃。
 這個誤會是由自己的無知而造成的,所以消費者要負點責任,加上環保的考慮,我情感上希望他們把這米粉啃掉。同桌的家人有的也勸她罷了,可是她在幾桌人面前下不了台,決定和餐廳沒完。記得我第一次去北京,天氣酷熱,偶然發現路邊有小攤販賣「涼粉」,而且眼下的涼粉竟然是白色的,一方面聯想起在香港吃的冰凍黑色甜品,另一方面抱着嘗試一下白色的新口味的心態,便匆匆付鈔。小販二話不說,用特製金屬工具,在那一大團白色涼粉上一批一刮的,弄出一碗條狀物事,看着興奮不已。依!沒有放水,沒有放冰,沒有放糖……怎麼了?辣椒?鹽?還有其他深色的調味料兒?慘了!忽然明白了!這不是甜品。新鮮感沒有減退,就是要抵受住那種炎夏中要吃辛辣的心態不平衡。最後幾個旅伴還是把涼粉吃個清光,人人嘴唇發脹,汗流浹背,蝕了一分清涼,賺了一次人生體驗。回頭一想,如果吃了一口發現「不對勁兒」,應該把它退掉,而且大罵對方貨不對辦嗎?不可能吧!道理顯而易見。
 怎麼我認為餐廳也有責任呢?這是使用語言的態度問題。語言和言語態度不同,書面和口語不同。「米」是口語,「米粉」才是書面語。口頭語可以接受簡化,以達到溝通快捷的目的。可是,一旦離開了同樣語用習慣的群體,口頭語就有可能不能理解。口頭語是活躍多變的,書面語是較穩定的,要讓大中華的同胞都看明白菜單,餐廳一定要小心運用書面語。問題是,口語往往是書面語的母親,口語說開了,有人把它寫下來,也傳開了,慢慢就變成書面語。還看「米粉」,「粉」是中心語,「米」是定語(修飾語),用以修飾和限制「粉」的,以區分河粉、銀針粉、貴刁等粉類。口頭語用時的考慮則不同,為了區分麪和河粉,也為了傳意簡便,「米」就代表「米粉」,例如「雜米」就是「牛雜米粉」;「腩河(變調35)」就是「牛腩沙河粉」;「雙丸麪」就是「牛丸墨丸麪」等等,香港人,甚至廣東鄰近地區的人是不會搞錯的。口語不會搞錯,不代表餐牌可以這麼寫。我發現以前餐廳都很嚴格,而且一般以五言交代︰「鮮蝦雲吞麪」、「秘製牛雜麪」……在後面附加「可轉米粉、幼(細)麪、粗麪、米線」。所以說,要辦以地方特色為招徠的餐廳,不能不理解清楚該地方的文化,不能依樣畫葫蘆。嚴格一點說,金悅軒擬菜單的人就是懶;公道一點說,當中的語言習慣、語用考慮,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學會的。

 經理來了,一來就說︰「您是點了炒飯是嗎?」
 他完全不提「米」和「米粉」的誤會問題,真聰明!

網圈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