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Equus

 只能買到加場的票,好處是可以先聽一下別人的觀後感,壞處也是聽了別人的觀後感。問題是大部分的話題,都集中在脫得多不多上;如果真的只有這些可說,劇團一定覺得很失敗。
  故事大概講述一個戀馬的少年一夜間用蹄勾刺盲六匹馬的眼睛,他被送往一個心理醫生的診療所接受治療。心理醫生為了診治他,逐步剖析少年的內心,發現少年的成長、信仰、社會環境,無一不影響着他,導致他這次的非常舉動。
 父母輩對少年的影響是巨大的。父親是個偏激的無神論者,母親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二人對少年的教育,令他的靈魂不再自由。父親反對資本主義社會,甚至認定看電視嚴重毒害小童的心智,對少年的一切都要過問,自己卻偷偷去看色情電影而自感羞恥;母親事事本於聖經,連孩子的性教育也說「要得到神的允許」。可見所謂道德,嚴重限制了少年的個人意志,罔顧他成長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一次騎馬的經驗,令少年深愛上馬;也由於父母狠狠地把少年從馬背上扯下,令少年從此不敢再策馬揚鞭。
 少年膜拜馬,享受奔跑時的暢快;心理醫生羨慕少年,佩服他敢作敢為。
 心理醫生明白到這一點,心裏生出龐大矛盾︰那麼,是不是所有思想都干預自由意志?「我在這裏幹甚麼?」
 「為甚麼人會將兩件毫不相關的事情扣連在一起?」「慢慢你連自己吃了甚麼也不知道」「我們有很多令人講真話的藥,Panadol是其中一種」……這種台詞,在黃秋生的嘴巴裏說出來,不知為甚麼,自然有政治諷諭的感覺。黃秋生還是不要說這種台詞了,不然角色很容易變成演員,觀眾抽離了就難以投入。話說回來,黃秋生的演技的確爐火純青,收放自如。心理醫生一角,雖然冷靜理性,卻不停變化。由一開始勉強接管少年,到逐漸認識、同情、妒忌少年,以致到最後受到少年行為的啟發,反思自身,反思人生。
  在演法上,筆者認為一開場醫生從律師朋友口中側聞少年一事這一情節,可以向「不想接收少年」這個行動方向傾斜多一點,不然這個前因太長而沒有戲,觀眾很快失去興致。
  張敬軒的演技由劣評到好評,可以想像,他在這麼多場的演期中一定有許多進步。不能否認他是傾情傾力演出的,單是這一點,應該給予掌聲。不過,的而且確,少年一角的發揮空間可以更大。由被箝制思想的小童,到個性解放的野馬;由對所有成年人不信任,到對醫生生出戀父情意,張敬軒都沒有演盡。最起碼,他絕絕絕絕絕不應該把少年演成五歲的白痴,既演得辛苦,效果也不好。不知這是演員還是導演的選擇。劇本要呈現的是一個有思想,而且是純潔化身的十七歲少年,即使難演,大可遷就演員,演一個廿多歲的失常者,而不是一個五歲的白痴。
  在馬背上性高潮,相信是劇本裏相當重要的象徵符號。要令觀眾切身思考個人心性和社會意識間的矛盾,那些戀馬(小金子)的瘋狂和馬槽裏的(偷)情戲,如果不能刺激衞道觀眾的性欲,便不可能同情少年,更不可能進一步思考主題。因此,全裸不全裸,選擇的空間應該不大。
  原始民族音樂、掌控情緒的聲效、陰森可怖的燈光,都屬一流;演馬的舞蹈也恰如其分,不演馬的時候在背景起哄營造輿論壓力的意境等,導演的功力在這些地方也都可見一斑。
  場景的樑柱太多了!本來不是問題的,「工」字鐵也幫忙呈現工業社會對人性的壓榨,但是場地是三面台,坐在側面的觀眾,超過一半的時間都看不清楚演員;演繹時也設定正面觀眾為演出方向,竊以為導演絕對可以加以處理,在不傷害戲的表現力的前提下,滿足更多觀眾。。
  總的來說,這是一場精彩的表演!由引介劇本到激情演繹,可得見劇場人的誠意,值得支持!
 

網圈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