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評非常林奕華《三國》


 還記得宣傳海報上還未將是次表演的主題定為What Is Success?入場後,場刊和字幕機上醒目的出現,令觀劇的思考有了準繩。雖然觀賞者各有各的心思,然創作班子有的放矢,謙卑提問,實屬藝高而膽大的表現。
 《三國》原來是一個歷史的大課堂,由三個男老師講授《三國演義》,所教的是一眾女學生。老師強調我們每一刻都和歷史分不開,這一刻所做的,已成下一刻的歷史。讀歷史是為了今天,讀通歷史是為了今天不犯錯,不重蹈前人的覆轍。老師想向學生介紹傳統,卻又明白學生嫌歷史悶,便想出角色扮演般的教學法,讓學生投入其中,明其道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惜,這卻是老師的一廂情願;學生以新一代的思維代入其中,用心扮演,卻仍然摸不透古人的心思;兩代的矛盾,爆出不少笑料,我們在台下看着戲中戲,會心微笑之餘,明白人心不古。
 現代人講求快速、即食,不願意付出古人所付出過的耐性。《三國演義》裏出現許多「三」字︰「三國」、「桃園三結義」、「三顧草廬」、「三氣周瑜」……「三」成為成功的魔幻金鑰。學生在演繹「三顧草廬」時,假扮劉備的問︰「請問劉備先生在嗎?」假扮諸葛亮的立刻答應︰「好吧!走!」氣炸了老師。只有代表傳統的老師才明白,故事是要講述精誠所至,才可以感動對方,令孔明在隆中對中交付光復漢室的藍圖。諸葛亮借東風歷來被神化,聰明而反智的學生都不願相信,老師感慨道出︰關鍵不在借東風,而在觀察。諸葛亮是通過日積月累對天文的觀察,才可預測東風的到來,那是科學,不是神力。臉書博客文化,讓人耐不住被人無視,無所不用其極地吸引其他人來關注自己。化妝拍照、更新感言、轉載譁眾取寵的圖文等,無不反映一種看看我好嗎,喜歡我好嗎的歇斯底里。換言之,今天的成功,似乎就要看能吸引多少眼球了。重說話不重聆聽,重呈現不重觀察的新文化,看來是「老師」最看不過眼的了。
 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是斬華佗一段。華佗對曹操說︰你殺的不是華佗,華佗不會死。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華佗這個人,你殺的是你自己的過去。這表面上指曹操殺呂伯奢一家這件事,實際上泛指曹操幹過的許多壞事,以至一切他過往失敗的事情。這段令人細想,人都有其敵人,或在平時經常口誅筆伐的事情,這會否都是我們埋藏內心深處的陰暗面?甚或都是我們幹過的,或認同過的,卻在成長過程中廢棄掉的回憶或價值觀?那麼要成功,就必須講得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豪情壯語,這種似是而非的個人律法,為天下許多不擇手段者提供了要成功就當這樣的藉口。台上一眾美女演員輪流用多國語言講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每說一句,觀眾給予一次掌聲,除了對她們的語言天分表示讚許外,也覺得她們仔細玩味這句奸雄名言無聊可笑。盜亦有道,奸人也有奸人的成功之道。最令人心寒的是,哪來那麼多盜賊和奸人呢?是他,或許也是你和我。
 臨近尾聲,投影播出山水畫和宇宙繁星圖,而演員置身其中,有點滄海一粟的意思(忽然想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曹操徐徐朗讀出他的大作《短歌行》……青青之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嗷嗷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首詩在教科書裏說是渴望賢者襄助之作,編劇細究其內心感受,認為曹操當時由於沒有知音,實在空虛寂寞。三氣周瑜那場,周瑜也面對類似處境,他被指「沒有朋友」,被活活氣死了,留下「既生瑜,何生亮!」之言。(自感)成功者,往往容不下不服自己,或比自己聰明或有能力的人,他們都被「殺掉」了,身邊又怎會有知我者?所謂的朋友或同志,只是願意執行自己意願的「庸人」I
 最終司馬炎得天下,雖然無人關心,卻可能意味住冷眼旁觀者,可獲得最後的勝利。話說回來,這種勝利,是否代表今天男男女女渴望的Success
 擱筆之前,筆者推薦諸位讀者留意莫言的劇本《我們的荊軻》,當中有類以的思考。


評論場次︰2013112日下午230
(本文刊載於Art Plus 2013年3月號)

網圈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