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迷失某地

 不知何時開始,挺喜歡慢節奏的電影的。今天幸得朋友們介紹,看了Sofia Coppola的《迷失某地Somewhere》舒舒服服地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
 電影呈現一個新晉影星的私人生活。影星馬高名成利就,終日忙於連串的拍攝和宣傳工作。循環不息的工作+生活慣性讓個人迷失。影星其實只是個「成功」的象徵,一個成功人士還缺甚麼?當經常獨處的時候,便可能明白俗世的虛無。擁有得越多,便越不理解往後該要做甚麼。
 前妻無聲消逝,把十一歲的女兒交托給自己照顧幾天,這成為主角思緒的轉捩點。他不再孤獨,不再糜爛,不再沉淪,開始摸索責任和生活的意義。他享受與女兒共度的天倫之樂,他沉醉於對自己價值的再發現。
 誰知道,照顧女兒生活所需,陪伴女兒玩耍,甚至給予女兒愛和關懷,何嘗不是人們常態的循環?當一個人忽地產生存在和自我的意識時,恐懼便由四面八方隨之而來︰我是誰?我在做甚麼?我在哪裏。主角在女兒離開後,再次面對孤獨;被曇花一現的歡愉沖昏,自我懷疑面臨沸點,只好聲淚俱下地拿起電話求助︰「到底我能做甚麼?我一事無成!你能過來陪陪我嗎?」這脆弱的呼號出自一個成功名星的口中,不禁令觀眾也自我拷問,到底還未望及成功的追逐者,每天每晚,在追逐甚麼呢。
 電影還是積極的。主角最後選擇離開代表公務的酒店,駕駛法拉利到巿郊,下車獨行。提醒拔車匙的訊號噪動不安,他孑然不管。按所謂常理,明星不應出走、法拉理跑車不應停在無人郊區、高速公路上容不下行人、遙遠的目的地不應用愚蠢的方法—一步一步邁進的……不過此刻,他微笑了。電影意味「打破常規」是尋回自我、發現存在、重獲自在的方法。
 活在資本主義創造的物質世界和互聯網創造的第二生命裏,一切個性和生活意義都被人強行陶塑(就如主角馬高常被經理人吵醒安排做這做那一樣),在人們以為自己在理所當然地享受的同時,當人們在為獲得舒適高尚的生活而驕傲時,當人們以勤奮換取自由而沾沾自喜時,「我」在不知不覺中失卻,迷失於某地之中。

http://hk.movies.yahoo.com/trailer.html/trailer.html?id=mcl_somewhere

4 則留言:

  1. 從電影的開始,那種汽車開動著的聲音,「踩油」的聲音,不時在電影中出現,我已感覺到有種停不下來的煩躁心情;兜兜轉轉,重重複複,究竟在那裡?在某個地方?在哪一個地方?生活究竟是什麼?什麼才是想要的?什麼才是自己存在著的意義?五光十色、多姿多采的好,還是歸於自己的平淡生活才最美麗?一個人?兩個人?一眾朋友?家人?還是活在人堆之中感覺最好?矛盾… 腦閉塞…

    那種慢慢的、平靜的、無意得來的快樂遠比刻意尋找得來的快樂更有價值和實在;生命的無常和存不存在的感覺也永遠是我們活著的大敵,我突然想起佛家所說的「貪、嗔、痴」,對我來說,人是不可能擺脫到的,人人都有,我們倒是要好好享受這個宿命,去認識它,正視它;苦、樂.樂、苦就靠我們如切入看待。

    有自由就是活得自在的嗎?如何活得實在又能明白到自在的真義?

    人是很脆弱的,尤其是獨處的時候,總是多想,總不滿足;希望可以在「自己」以外去尋覓,讓自己滿足和活得有意義。奇怪,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醒過來?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像尊尼一樣明白生活的平淡才是自己的需要;決定重拾自主的選擇權,不再安逸任性下去?

    簡單的心、簡單的愛、簡單的活,看似很好;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得到?尤其是在當下的社會氛圍更加難。人生中的尋尋覓覓,追追逐逐,就如五線譜上密密麻麻的音符譜號一樣,高高低低、變化不定,更可能突然靜止四拍再來。那如果我們是自己生命譜號的作曲家,創作理應是不會停下來的;但假若作曲家沒有自己的個性,旋律變得千篇一律順著走,整首曲調都會死氣沉沉,沒有氣息和生命力的;或許悠揚悅耳的譜曲終有一天會消失在空氣中,人就迷失了。在當下這個混沌的社會與人生,我們好容易迷失在自己的選擇中;簡單的心、愛和活,又在哪?

    我很喜歡電影的慢節奏,少少的、淡淡的、慢慢的;在我記憶之中,這齣戲比「迷失東京」節奏更慢;雖然沒有很多大喜大悲的情節故事,這齣戲的特別氣味,就是讓我在生活片刻的品嚐,那一刻,時間在流動著,人在感受著……「at that moment, it is happening」 …… 想選擇,又不懂選擇… 想去愛,又愛不了…… 我尤其喜愛那種在「不知不覺間」的迷失,讓我有感,濃濃地反思一番。

    回覆刪除
  2. 雖然看了很多遍,還是想再一次拿「迷失東京」再看一遍。

    回覆刪除
  3. 要在迷失之中好好的活着真的很困難。

    回覆刪除
  4. 我很喜歡圻圻的"人是很脆弱的,尤其是獨處的時候,總是多想,總不滿足"
    老生常談,但人還是做不到,如我

    回覆刪除

網圈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