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從事教學工作之愈久,「李白」愈變成了工作上的專名,也代表生活上不要再碰的沉悶東西。或許是因為封面上那激烈灑潑的墨彩,讓我翻開前言看看。王德威的序言說:「或許有了語言文化的距離,哈金得以從不同角度,看待這位「詩仙」的生命軌跡……」 有甚麼不同呢?還不是那些史料,還不是那些詩歌? 一經掀開,欲罷不能:許多從來未聽過的材料,紛至沓來:例如他對「干謁」的渴求、習武任俠的經歷、入贅的婚姻、三教九流的友誼、對道教的追求甚至於領受道籙、對功名的執着、在永王政變中的取態、晚年仍想參軍、「遇赦得還(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始末。
教書多年,每逢教到李白,我總是用「唐代的一顆大明星」來吸引學生的注目,這倒也沒有大錯,可是,更加正確的做法,是在往後的講述中,還原他作為一個人的本質。其「浪漫主義」、「放蕩不羈」、「灑脫豁達」、「天才橫溢」等等的形容詞,恐怕離李白的「真身」越來越遠,學生也不可能就此願意膜拜學習。
李白臨終常以「神馬」和「大鵬」比擬自己,醉心成名,也受逆向潮流—道教的吸引,兩邊都追求,兩邊也失落,猶如兩匹駿馬互相扯着繮繩,向着相反方向猛奔,痛苦不堪、孤獨不堪。從這個角度,根本是任何一個有追求的人,所可以借鏡的學習對象。從這個角度,或許可找到文學教育上新的立足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